2020-09-29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间我的博士求学阶段即将进入尾声。回首这段在上海交大学习生活的时光,不禁令我感触颇深,深觉获益匪浅,故以此文记录下这段美好时光中的点滴与感悟。
选择交大
大约四年半前,我硕士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与众多学子一样,那时的我心存一个留学梦,希望能学成归来。所以我当时第一意向是出国继续深造,便向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提交了申请。经过面试等几轮筛选环节后,我顺利地获得了曼大的校长奖学金和马普所的博士资助两份offer。谁知,命运却喜欢与你“开玩笑”。马普所将我的材料提交给德国政府部门审核后,却迟迟得不到批复。最终,正式批复比通常的几个月晚了近一年才通过,故没计划去了。另一方面,虽然我还获得了曼大校长奖学金,但由于英国签证对学生的雅思成绩有要求,而当时我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一篇学术论文上,故没能按时获得相应的雅思成绩。欣慰的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篇文章最终发表在了《自然·通讯》上。这里要特别感谢曼大的夏老师,感谢他的支持、鼓励与帮助,并向学校提出申请允许我延迟入学,直到我获得签证为止。但是,经历这一年多的磨练,让我思考了很多,想法也发生了变化。出国深造固然是很好的选择,但若能拥有更喜欢的课题、与导师同声相应也是非常重要的选择。
在申请出国之前,虽然听说过盛政明老师,却对他不甚了解,机缘巧合下通过这篇文章有了与盛老师合作的机会。通过这一年多的交往,让我深入地了解了盛老师。虽然他是我们领域顶级的专家学者,但在与学生交流相处时却非常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并尽可能地给年轻人提供帮助。在这期间,盛老师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鼓励与认可。因此,有幸最终能加入到他的团队继续开展我的博士课题研究,从而来到了交大。
学在交大
刚来到交大时,所面临的各方面压力还是非常大的。首先,交大物理学院以及激光等离子体实验室给我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环境。不仅老师和学生们都是非常优秀、国内一流的,而且交大的各类学习资源都是极尽丰富的,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我既然选择来这里开展博士课题研究,就要拿出最好的研究成果、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当初自己的决定,对得起导师的指导、支持与信任,对得起家人的期盼,对得起身为交大人的责任。其次,虽然硕士期间发表在《自然·通讯》期刊上的工作受到了广泛的称赞与认可,但也有一些喝倒彩的言语——例如,有人质疑一位硕士生的工作怎么可能会发表在自然子刊上,估计碰运气罢了等等。对于这些言语虽然不必理会,但不管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是出自对科研的追求、知识的向往等,我都需要尽可能地在博士期间做出更出色的工作。
自进入交大学习以来,我每天基本保持早上9点前到办公室,晚上11点后离开的生活节奏,周末和节假日基本也都这样。不过偶尔也会出现疲惫或感冒生病等情况,这种时候我通常会选择听音乐来使自己放松、静下来。有必要的话,也会给自己放一天假,以便得到充分的休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发表了3篇SCI论文,算是对自己努力的答卷。而后,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的支持下,我前往英国思克莱德大学留学访问一年。在英期间,我的日程基本与国内保持一致,但由于每晚八点左右需要回去做晚饭等生活必须的安排,所以进行了小范围的作息调整。在国外的这一年,可以说是“最无聊”的一年,每日生活基本就是“两点一线”,仿佛回到了高中时代。但同时也是最宝贵的一年,很少的琐事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思考课题及人生感悟。期间,我也深刻地体会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情,进而更加珍惜这段宝贵的时光。在这一年的努力拼搏下,我取得了目前为止一年内所获得的最多、最重要的科研进展,并将这些研究成果以3篇SCI论文的形式分别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以及《Phys. Rev. Applied》上。
我时常感悟,之所以自己能在科研上取得如此快的进展,离不开导师盛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课题组陈民老师、翁苏明老师等诸位老师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特别是盛老师,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和关心,并鼓励我善于思考、勤于动手,还与我分享他的人生经历,让我深受鼓舞,坚定了科研之心,决心要勇于创新,敢于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每次与盛老师讨论时,他总是耐心地指导我如何开展深层次的课题研究,对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支持和鼓励;对于不足之处,则耐心地讲解与分析。他还时常教导和引领我从不同视角、多层次地来研究物理问题,尤其注意把握其中的物理细节,做科研还要耐得住寂寞才能经得起考验。这种严谨的科研态度、开阔的思维方式和执着探索的科学精神使我受益匪浅,时刻激励着我做学术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几点感悟
也许有人会问读博真的需要这么辛苦吗?除了科研,难道没有自己的生活吗?等等。这里我仅以个人的角度来谈下几点感悟,不代表他人的看法或做法,更不代表博士群体,仅供大家参考。
首先,博士也是普通人,肯定是有生活的,只不过你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你的课题研究上。其实,这一点对于成年人来说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如果你选择工作而非读博的话,同样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任务上。不过科研之路一般来说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用来形容科研再合适不过。之所以能成为科学研究的课题,往往都是需要攻克艰难的任务或未被发现和理解的事物,这也正是它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作为科研人员,我们需要为“这座大厦”(课题研究)的建立添砖加瓦,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哪怕是很小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科研兴趣、磨练扎实的基本功(专业知识)等,这些是我们科研生活的必备基础。最后,多与他人交流,包括参加会议等。虽然我也不太善于与人交谈,但是科研需要交流。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你会获益良多,甚至会擦出思想的火花。
虽然我的博士阶段即将画上句号,但这并不代表我学习的终点,而是预示着科研生涯与工作的新起点。未来的我仍需不忘初心,奋楫笃行,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努力、拼搏奋斗。最后,谨以此文向所有支持、关心、帮助过我及我的家人的师长、同行、亲朋好友们表示感谢,祝愿你们一切安好。也祝愿所有科研工作者科研之路顺利、成果丰硕。
2017级博士生朱兴龙
2020年6月于上海